范文一:
讀《史記—劉邦項羽》有感
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,以人為鑒,可以明得失。我喜歡讀《史記》,自從讀了這本書,我就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,因為這本書涵蓋了歷史中那些對社會影響深遠的人。在這本書中,我認識了不鳴則已、一鳴驚人的楚莊王;尊王攘夷、一匡天下的齊桓公;叱咤風云、一代梟雄的項羽;還有平民皇帝劉邦……在這些歷史人物中,我最佩服的是劉邦和項羽。
項羽出身高貴,而劉邦出身低微。項羽自小跟隨叔父學習兵法,練習武功,天生神力。而劉邦不學無術,喝酒賭博,是名副其實的小混混,可以說兩人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秦末漢初,劉邦和項羽共同起義,并定下誰先攻破秦國都城,誰就是關中之王的約定??墒莿钕裙テ魄貒汲?,項羽卻很生氣,便與謀士范增設下鴻門宴,想殺掉劉邦。劉邦在席間擺出一副低姿態,表示愿意臣服項羽。項羽一看,不顧范增的勸告,沒殺劉邦,還封他為漢王。從這一段故事中就可以看出,項羽做事不果斷,格局太小,不信任自己的謀士,縱虎歸山,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。而劉邦不拘小節,能屈能伸,及時聽取張良等人的建議,不計得失,全身而退。
自此之后,楚漢之爭愈演愈烈,進行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斗。直至202年10月,項羽回歸江東,而劉邦突然撕毀盟約,進攻楚軍城池。項羽無奈向垓下撤退,劉邦沒有給項羽留下任何退路。項羽中了韓信的計策,遭遇埋伏,楚軍只剩下兩三萬人退回壁壘堅守。在張良的計策下,四面楚歌響起,楚軍軍心渙散斗志全無,許多人趁夜逃走了。項羽最終被逼到烏江邊上,他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,不肯渡江,揮刀自刎了。正如李清照所作“生當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”。項羽所展現的英雄氣概讓人敬佩,他的失敗值得后人思考。
我認為項羽身上存在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兩個充滿矛盾的缺點。他勇猛,喜歡斗爭,爭強好勝,他不適合當一個主帥,而適合當一個沖鋒陷陣的將軍。他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,就是小心眼兒,不相信任何人,把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,導致許多得力干將都離開了他。韓信、陳平、范增……哪一個不是出色的干將???項羽不會用。劉邦雖然自己沒什么大本事,卻會用人。他是一個出色的領袖,韓信、張良、蕭何一個個為他所用,誰立了功就賞誰,誰搶了地盤就歸誰,自己犯了錯就道歉,不管是敵是友。他的種種作為,讓他在軍民中有很高的威望。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人心者失天下,項羽的種種做法和劉邦形成了鮮明對比,注定會失敗。
我敬佩項羽的英雄氣概,但我更欣賞劉邦自信、大膽、知人善用、不拘小節的領導才能。
范文二: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